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斯穆特:地球之外的技术革命

2011-9-29 09:53:54
科技日报




因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乔治·斯穆特与约翰·马瑟共同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曾提议并促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专门用于探索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卫星,并借助卫星完成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太空观测,使宇宙学的研究进入了更精确的时代。

    这是乔治·斯穆特的一面,治学严谨的大人物。而他的另一面,尽管很多人会反对,但我仍然想称其为宇宙学“玩家”,因为更多的人一睹乔治·斯穆特的面容,是在愈演愈热的天才宅男剧《生活大爆炸》中,这位诺奖大师在剧中兴致勃勃地客串了他自己,饰演真实的天体物理学家乔治·斯穆特。而据人们口耳相传,该剧编辑曾为“讨好”于他,在主角客厅的画板上誊写了斯穆特的理论,令其甚悦。

    不过,斯穆特也澄清,剧情需要夸张,即便天才如是,也不会怪异到让人捧腹,他自己就绝对没有任何怪癖。

    “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早期的宇宙,以人类的年龄来算,大概就像刚生下来12个小时这样的年龄段,甚至更早在胚胎发育的时期。我们研究宇宙初期起源过程就像一个种子如何发芽,长成小苗再长成大树。”斯穆特这样比喻。

    斯穆特想让人们看到人类所能达到的最远的距离,看到科学家正在探索的主要区域——我们居住的星系。他展示着一张张的图片:“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同我们相邻的星系,在所有我们能够绘图的地方都绘制了相应比较点,我们可以把自己所处的星系和临近的星系相比较,我们还可以看到从宇宙形成之初形成的光源和它产生的辐射,这说明从过去到现在有很多很多的星系,尽管我们没办法完全看到。而当我们又回到了自己所处的星系时,在人类自己的星系里,估计有四千亿个星球,是它们组成了我们每个夜晚所看到的浩淼星空,这些,大概就是宇宙的起源和文明的开始。而当你于此处俯瞰整个浩瀚宇宙的时候,伸出一个大拇指就可以遮住地球。”

    在这场简单的关于宇宙的演说中,对“创新”和“发展”未着一词。但却被评为“渗透着第六次科技革命之光”——改造人类自己和适应宇宙环境、提高人类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的技术革命。这不同于历史前五次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它着力以人为本,以生命为先,兼融多学科文明,以推动人类未来的思想和行为范式。

    我们看到努力讲解中的乔治·斯穆特,风度翩然,口音漂亮到悦耳,随手拈来数亿光年的星体历史,深入浅出、联系实际、引人入胜。似正是说明:本没有任何科学研究是曲高和寡的,遥远宇宙中每个人类探索而得的新成果,其实离你我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