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

2008-7-15 10:01:01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蔡晶晶




美国天文教学组织授权中国HOU(China Hands-On Universe)主办的两期国际小行星搜寻活动(International Asteroid Search Campaign,简称IASC)日前已圆满结束。到目前为止,中国学生共发现主带小行星1颗,证认了近地小行星4颗,获得虚拟撞击体观测结果1次。今日,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校团体、指导老师和学生都收到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书面表彰。

  IASC活动动是由美国Astronomical Research Institute (ARI,NASA),Hardin-Simmons University (HSU), Hands-On Universe (HOU)天文教学组织共同发起并提供望远镜和专家队伍,组织9个国家80多所学校的学生,基于Internet对实时天文观测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获得原始发现的联合行动。2008年2月1日至3月14日,3月17日至4月30日,两期IASC活动历时三个月,国际学生共发现主带小行星6颗,证认了近地小行星34颗,获得虚拟撞击体观测结果6次。中国学生首次参与IASC活动就取得了可喜成绩。

  参加2008年第一、二期IASC活动的有国家天文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附中、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北京八一中学、北京35中学、北京第四中学、北京汇文中学等单位的多位老师和学生。其中,北京北航附中周旻辰同学和意大利学生处理的数据共同发现了1颗主带小行星,他还与其他中国学生在合作处理的数据中证认了2颗近地小行星。

  对地球的安全具有较大潜在威胁的主要是近地小行星。实验表明,一旦真的有足够大的小行星对地球进行撞击,将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为它的能量可能超过十几万颗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因此,及早发现近地小行星,并经常测定它们的准确位置和运动趋势,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闯入地球大气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时间与方向以便进行预防和处理。发现近地小行星,并对潜在危害地球的目标进行虚拟碰撞体观测和数据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据中国主办方负责人国家天文台郭红锋介绍,IASC第三期活动将于2008年10月举办,并且今后每年都将在春季和秋季举办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