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13 10:15:02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4月8日,在历经长达160余天惊涛骇浪、冰雪交加的洗礼和考验后,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今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在风雪南极的故事。
——最高兴——
冰区导航见成效
“此次考察队抵达中山站为历次考察用时最短的一次,应该说与本次卫星遥感导航关系十分密切。”8日见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程晓时,他和记者聊起了28次队利用近实时的欧空局环境卫星高级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雪龙船冰区导航工作,“大大缩短了雪龙船在冰区航行的时间,节省了大量油料和时间。”
程晓说,通常雪龙船进入南极面临的一大考验是如何突破海冰阻隔。近年来,雪龙船进出中山站屡次遭遇严重冰情,其中第25次南极科考,雪龙船到达南极冰区后,因破冰艰难被困21天,如何选择一条合适的冰区航线,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雪龙船在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补给结束后出发前往中山站时,该院博士惠凤鸣对比程晓在北京获取并处理过的几天前的影像,发现最大的变化是在中山站附近出现了一个面积约3.44万平方公里的冰间湖。
“如果这个冰间湖一直存在,将能够为雪龙船顺利到达中山站提供一个便捷的航道。”让惠凤鸣高兴的是,之后几天拍摄的图像显示该冰间湖依然存在,经过考察队会商,计划航线以浮冰与冰间湖区域为主要航行区域。事实证明,该计划航线完全正确。
2011年11月27日,就在雪龙船即将到达坚硬的陆缘冰开始破冰时,通过对比分析近几日的图像,程晓等人发现在中山站正北东部出现了一条短的非自然亮线,推测可能是别国破冰船正在破冰,于是马上电告考察队。
“根据该亮线的延伸方向和延伸速度判断,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冰裂缝,而推测可能是某国考察船破冰形成的水道。”惠凤鸣说,中山站与附近的印度巴拉提站联系,证明了上述推测的正确性。
巴拉提站位于中山站西南方向约8公里处。如果这条水道可以利用,雪龙船驶进中山站的时间将大大减少。11月29日凌晨,雪龙船驶入该水道后,沿着该破冰水道以平均4.03节的速度持续前行,抵达中山站附近。
“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应用实时卫星雷达数据进行考察船的破冰导航工作。”程晓说,这对于今后我国船只通过北极航道具有重要意义。
——最辛苦——
车辆故障不断
过重的负载、深不可测的冰裂隙、连续的地吹雪和白化天,虽然之前已有南极内陆冰盖考察的经验,但这次车辆故障遇到的困难,仍让内陆队队长金波始料未及。
南极中山站和昆仑站的直线距离近1300公里,但在距离中山站约130公里、670公里、860公里的位置,出发时的8辆雪地车相继出现故障,减少为5辆,拖载着重达250吨的25个雪橇。
以往在行进过程中,除了驾驶室、副驾驶室,队员们一般呆在后车箱,最重要的是因为车厢内有暖风机。
剩下的5辆车里,只有一辆有后车厢,顶多只能挤几个人,这意味着在行进过程中,有十来个队员要撤离到生活舱。
生活舱有点类似于火车车厢,分上下铺,整个舱体被置于雪橇上,高出冰面半米左右,由于冰面高低不平,生活舱内非常颠簸。在行进过程中,生活舱是不通电的,因为担心发电舱和生活舱之间的连接线被扯断。
昆仑站年平均气温低于-50℃,海拔4093米,由于空气中氧气更为稀薄,高原缺氧状况大约相当于青藏高原5000米海拔的地区,有“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之称。离目的地越近,气温越来越低,地面甚至会结冰。
“队员们穿着防寒服,窝在被窝里仍然感到冷。”金波说。
经过20天1300公里的艰难跋涉,在克服运载能力不足、雪橇故障、严寒、缺氧、暴风雪、冰裂隙、软雪带等困难,车队终于将科考设备和后勤保障物质,安全运输到目的地。本次考察队要在昆仑站安装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要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明年开始深冰芯钻探做准备。
“只要别把我的科考物资扔在半路就行。”金波说,队员们对事业的执着让自己非常感动。
——最感动——
为吃个团圆年夜饭全船队员等了两小时
第九次在南极过春节,今年大洋队副队长张永山却为一顿年夜饭的等待而感动。
年二十九下午5点,雪龙船上的大厨已经准备好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张永山对此并不知情,当时他正和20多名大洋队队员一起,顶着涌浪大风,在甲板上作业。按照安排,春节这段时间大洋队刚好在长城站附近的南极半岛开展大洋调查。9次奔赴南极,张永山已经习惯了春节的忙碌。但让他感动的是,领队李院生坚持要等所有人齐了一并吃个团圆饭。
后来他才知道,当大洋队最后一名队员坐到餐厅,船上其他队的60多名队员已经等了两个多小时。
南极半岛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也是当前国际上对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最多、最为集中、投入最大的海区。但此前我国只在半岛附近海域调查过3次。
2010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推出的“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获得国家批准。此次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实施以来的试点航次。
“只能抽个时间打个盹,没有正常休息。”20多名队员里,只有队长矫玉田和张永山有南极工作经验。面对年轻的队伍,他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
在南极半岛调查的14天里,10天天气状况恶劣,涌浪高达四五米。但张永山说,在队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完成了南极半岛46个站位的调查,收集了约8500个样品和基本数据。
——最难忘——
南极风雪和广大网友
“南极哥,我是1号,7号、331号都来了。”一头长发的南极第27次越冬队站长赵勇颇有艺术家的范,欢迎仪式前,当他沿着雪龙船的舷梯往下走时,几名年轻人赶紧迎了上去。离开祖国521天的赵勇显然还没马上反应过来,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
“我自己现在是他的粉丝。”一位女孩告诉记者,自己去年加入了“南极哥官方群”,通过网络结识了17名越冬队员。
如今这个群里,队伍最庞大的是几百名网友。为了有效区别彼此,网友可以在1—500之间,在向一个被称为“路路”的管家提出申请,如果该数字没被占用,就将顺利成为个人代码。
在这个群里,大家会踊跃地向南极哥提出各种问题,比如南极冷吗?见到极光了吗?能见到企鹅吗?……
雪龙船靠港前,群里炸开了锅,讨论的主题是到上海接船,见见一直未谋面的南极哥。在现场记者见到了好几个特定从外地来接船的粉丝。
1号指了指旁边一女孩,“她是从山东过来的,为了接船还请了两天假。还有人是从广西、江苏过来的。”
很多人对赵勇的了解,一直是借助网络,通过互联网,赵勇向网友讲述了一段又一段的南极故事,比如大家本来想在极夜后的第一道曙光前留一张17人的“全家福”,然而山顶上风太大,带去的相机三脚架支撑起来就会被大风刮倒,只能由一名队员拿着相机拍照,愿望最终没有实现,留下了遗憾……这样的故事,在他的博客、微博里很多,他的新浪博客已有400多万粉丝。
17名队员里,还有几个南极哥的博客同样表现不菲,拥有超高人气。
“最难忘的就是南极的风雪和广大网友。”赵勇说。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