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袁长焕 本报记者 李丽云
今年,我国南北方均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旱情,黑龙江更是重中之重,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旱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35%跃居全国第二位。
自8月8日开始的持续降雨,使黑龙江省的旱情得到缓解。有人说这是“天公作美”,殊不知这里面很大的功劳要归功于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所采取的人工增雨措施。
记者从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自8月8日开始的大范围明显降水过程,使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旱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全省受旱面积已从原来的6400万亩减少到目前的1200万亩,减少了5200万亩,个别市(县)旱象解除。
据黑龙江省气象科研人员介绍,人工增雨可概括地用“触发机制”四个字来描述,即在充分研究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人工触发自然降雨机制。人工增雨的主要方法是在有形成降雨条件的云层中播撒催化剂,促使云层早下雨、下大雨。
目前人工增雨催化作业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是以在地面布置Agl燃烧炉为主手段。催化剂依靠山区向阳坡在一定时段常有的上升气流输送入云。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经济、简便,其明显的缺点是难以确定催化剂入云的剂量。这种方式主要适合于经常有地形云发展、交通不便的山区。二是以高炮和火箭为主的地面作业。将催化剂在合适的时段按需要的剂量输送到云的合适部位。其缺点是虽已有车载火箭装备,可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但相对于飞机机动性仍差,适合于在固定目标区(如为水库增水)作业,特别是对飞机飞行安全有威胁的强大对流云进行的催化作业。三是飞机催化作业。飞机催化作业的面比较宽,可以根据不同的云层条件和需要,选用暖云催化剂及其播撒装置,选用制冷剂及其播撒装置(如干冰、液氮),也可挂载Agl燃烧炉、挂载飞机焰弹人发射系统。还可装载探测仪器进行云微结构的观测和催化前后云宏、微观状态变化的追踪监测,特别适合于对层状可降水云系进行的催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