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科学时报:假药泛滥罪不在“细节”

2007-6-18 14:21:30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 /柯海新




看完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最近一期有关假人血白蛋白的报道后,只一个感觉,那就是无奈——在整个事件中,所有利益相关环节都有促成假人血白蛋白为害消费者的可能。一个完整的调查作下来,事实已经很清楚:“在暴利的刺激下,假人血白蛋白经过层层倒手流入市场,再加上医院药品采购环节存在的种种漏洞,又使这些假药轻轻松松就进了医院,最终用在了患者身上。”

不过,事实虽然清楚,但解决问题的思路究竟在哪里,节目最后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作为一则调查性报道,主持人还是发出了媒体的呼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有很多环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严格把好关、站好岗,老百姓才能够真正用上放心药。”

但说实话,这样的愿望,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可能不会有任何建设性意义。这么说,不是批评媒体,媒体从来就没有提供制度建议的责任,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义务。作为舆论机构,它只须把事实负责任地讲清楚。有关假药冲破层层关口为害消费者的问题,被拷问的,应该是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或者,更大一点的范围,我们的制度设计究竟还有哪些漏洞没被发现;或发现了,按现有机制也难以解决。

绝大多数社会问题的发生机制往往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整体看起来合理,但一个细节不“结实”,会导致整体效率大打折扣,甚至瘫痪。套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即“细节决定成败”。但是,虽然问题出在细节,解决问题却千万不能只从细节着手。这一经验的得来还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古训,而是从整体角度考量,只有构成系统的所有细节都能被严格约束在一个边界相对清晰的区间,而这些细节之间又有相互制衡的关系,单个细节上出现的问题才能被控制在局部,而不是像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这样的道理也许并不复杂,关键是我们更愿意选择哪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假药泛滥、医疗腐败、卫生安全等问题的背后,其实一直有个遮遮掩掩的问题,那就是抱怨国家投入不足,导致各个环节的利益冲动难以遏制。所以,据报道,为制止基于利益冲动的“以药养医”现象,把药品市场上的“利润”让给老百姓,有关部门已经在“积极寻求改变,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医院经济补偿政策,探讨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方案,争取做到既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又让医务工作人员待遇改变不大”。言外之意,老百姓的利益的确应该得到保障,但医务工作人员的既得利益又不好受损,因此,只好想办法由国家买单。

好一个用心良苦的“两全其美”之策!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追问:国家买单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国家买单的钱不还是来自纳税人吗?这种由国家买单的所谓改革其合理性究竟在哪里呢?而且,有谁想过由国家买单的思路所必然带来的示范效应吗——所有的行业都有让国家买单的理由,而且保证理由一个比一个充分。按照这个逻辑推下去,到最后,国家就将变成永远的“冤大头”,从而背离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说到底,所谓保证医务人员的既得利益是典型的部门思维。其弊端在于改革措施由部门提出,行政主导,部门、行业利益掺杂其中,既没有真正考虑公众利益,政府职责也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问题的要害在于,医务人员的既得利益是否该由政府考虑?政府的职责是为全体国民提供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并为实现这个目的而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包括兴办公益性医疗机构,制定合乎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游戏规则。至于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获利多少,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