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朱达志:医药分家 让医生凭手艺赚钱是关键

2007-10-26 09:09:45
来源:科学时报 www.sciencenet.cn/朱达志




“发改委20多次药品降价,国家未能根本解决看病贵的问题。”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一位官员表示,在医疗体制不能得到有效变革前,企图通过限制仿制药和药品价格的方式降低医疗成本,将难以达到目标;而在药品市场的下一轮价格博弈中,市场化控制价格的手段将成为主角,以往那种粗放式的行政限价手段将退出舞台。

“市场化控制价格的手段”究竟是什么?《中国经营报》报道称,控制药品出厂价和销售价之间的价格差,是国家发改委的又一记重拳;至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发改委的对策是鼓励药品直销,即将药品直接从企业配送到医院或药店。

从过多依赖行政手段限价,到市场自主调价,这个思路无疑是对的,但很多事情并不是有了好思路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医疗卫生领域这些年来的所谓市场化改革,那叫一个乱——该市场化的没市场化,不该市场化的却彻底市场化了。如果医和药不能真正分离,再怎么“直销”,医药两家照样可以联手对付患者。

但医药分家又何其困难。现在,一些医院名义上或者说形式上医和药分离了,其实是貌离神合。而有些地方形式上的分离都是那么的假——不过是把医院原先的药房从门诊大楼搬出去,仍然在医院的院子里,卖药的人实际上还是医院的员工,其业绩还是由医院考核。那“分离”出去的药房都是独家垄断,没谁跟它竞争,它说那药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

不知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个现象:中国各地的医院门诊实际上很少专门收取诊断费,挂号费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诊断费的角色。说实话,这充当诊断费的挂号费,相对药价而言实在太便宜(即便是贵一点的专家号)。用很少的钱去挂个号,实际上是公费医疗时代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无非是让患者排个队候诊。

这个办法不知为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诊断无疑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在多年形成的老观念中,医生的“手艺”是不值钱的,值钱的只有那些药和医疗设备。所以,医院要创收或者满足医生的涨薪要求,往往并不考虑提高诊断费,而只是在多卖药、卖贵药、让就诊者在各种昂贵的仪器上“享受”高消费等方面殚精竭虑、广开门路。

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药价畸高的问题,就必须实行真正的医药分离;而医药分离的前提是,要让医生和医院有钱赚,这就得在鼓励医生提高诊断水平上做文章,适当提高门诊诊断收费标准——毕竟医生应该靠高明的诊断维持体面的生活,而不是靠卖药。

不要以为降低了药价却提高了诊断费用,患者并没有得到实惠。过多的中间环节造成药价的虚高,医生为获得高额提成而开大处方,开好药贵药,这实际上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也大大提高了整个医疗行业的交易成本,而这些成本最后又都会转嫁到患者头上。

最新的消息是,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实行医药分开,但愿广东的实践能够真正号准医药分开的“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