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学科,这门科学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充满了人类的创造和理性智慧。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也曾说过:“没有什么故事能比科学思想发展的故事更有魅力了。”数学课程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挥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数学包含并且正在继续生长出越来越多的分支。数学史正是数学这棵参天大树的一个分枝,描述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透过数学史可以看到数学的发展和数学家创造的艰难和喜悦。不了解数学史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数学科学,也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史。
重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已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据了解,美国数学协会下属的数学教育委员会,曾在一封建议书中向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呼吁,要求他们“注意培养自身对各种文化在数学思想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有一定鉴赏能力;对来自各种不同文化的个人(无论男女)在古代、近代和当代数学论题发展上所作的贡献有所研究,并对中小学数学中主要概念的历史发展有所认识”。
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将数学史正式列为高中数学选修课程。新课标里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新课标中没有将“数学文化”设为一门课程,而是通过高中数学内容和数学史来体现,因此,“数学文化”内容有一半左右与数学史有直接的关系。新课标指出学习数学史的要求:“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初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近期,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数学简史》,正是依据《普通高中数学教程标准(实验)》的要求编写。书中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简明生动地介绍了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历史发展。全书采用专题形式,选题恰当,符合中学生认知兴趣和水平。该书的编著者之一、四川西昌学院副教授徐品方介绍,该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尊重史实,突出重点”为选取史料的原则,用通俗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发展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使读者在不多时间内就可初步了解新课标中关于学习数学史的要求。
“数学史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以史料为据,抓住重点,赋予知识以灵性,融思想方法于故事,寓知识于趣味,使数学史走向大众。”徐品方说。因此,该书是专题型,而不是通史型或者是分科讲述型,适合大中专师生、干部、社会青年自学,或者选为高中数学史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学习数学史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发展的脉络,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理解,体会数学创造过程。张勋说,中学生学数学史能了解历史上一些杰出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成就;有助于感受前辈大师严谨治学、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造就创新意识,更深刻领会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
徐品方还建议,学数学史的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可采取讲故事、讨论交流、查阅资料、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数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写出自己的研究小论文,进行交流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