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专注 突破 创新

2007-6-19 08:45:40
来源:科学时报/科文




——解读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跨越式发展的3个关键词

48年,对于时间长河是短暂的一瞬间,而对于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以下简称“株洲所”)来说,真可谓沧海桑田、天翻地覆。1959年,在株洲一隅,株洲所在一片荒芜中奠基,48年弹指一挥间,当初只有几个人、几间办公室的株洲所,如今已经发展壮大为资产总额超过50亿元、年销售收入逾20亿元的大型产业集团。旗下已有定位于做轨道交通电传动装备的领先者,向强相关领域拓展,并已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和定位于做减振降噪产品、高分子复合改性材料和绝缘材料产业的领跑者,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是,我们透过岁月的风风雨雨,解读株洲所的发展巨变——

专注,走好两条钢轨

创所以来,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株洲所始终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持“一业为主、多元扩张、稳健经营、持续发展”,集中力量做强、做精轨道交通机车电传动系统及部件市场,打造核心竞争力,专注“走好两条钢轨”,创建“轨道运输装备电传动系统的中华品牌”。

几十年如一日,株洲所一直致力于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技术的攻关研究和为轨道交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最优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在交传系统集成、变流、电子控制及网络、安全装备、电力电子器件、高分子材料等六大核心技术方面,形成了强劲的自主开发、持续创新和专业制造能力。其成果先后获得铁道部、湖南省和中国铁道学会的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于200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株洲所的羽翼渐丰见证了中国铁路机车工业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工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株洲所取得的斐然成绩。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在这里诞生,第一个城市轨道牵引设备交流传动与控制系统国产化基地在这里建立,中国轨道交通电传动技术的大量空白在这里被填补,中国铁路电力机车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引进到出口、从交直传动到交流传动都在这里实现跨越。

为了缩小与国外技术水平差距,在注重引进、吸收、消化的同时,株洲所更是倾心于自主创新研究。多年来,在铁路科技研究上,株洲所一路攻城拔寨。与主机厂紧密合作,1996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4000kW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原型车),并荣获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成果奖。1999年又与主机厂合作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交流传动地铁维护工程车和交流传动内燃调车机车,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IGBT牵引变流器装置和机车微机控制系统取得重大新突破。2000年,抓住联合研制“蓝箭”号高速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机遇,投入科研资金1亿多元,引进了全套机车交流传动技术。“十五”期间,株洲所先后与主机厂合作研制成功了“奥星”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中原之星”交流传动城际列车、“中华之星”交流传动动车组、 “西部之光”交流传动内燃机车、出口哈萨克斯坦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国产地铁列车等主型机车车辆的电传动系统。进入新世纪以来,株洲所积极响应铁道部跨越式发展步伐,积极参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相关产品应用于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在紧抓科研的同时,株洲所还着力抓好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带动经营,创造更大价值。至今,株洲所50%以上的科技成果都形成了批量生产。专注于核心技术,专注于核心产业,走好两条钢轨,为株洲所的快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突破,走出两条钢轨

加入WTO后,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株洲所进一步拓宽了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在核心技术强相关产业领域拓展市场,奋力“走出两条钢轨”,在城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等相关领域里大做文章,谋取株洲所的更大突破。其基本战略思想是:坚持“同心发展战略”,围绕六大核心技术不断延伸,汇聚最强势的资源,采取最得力的措施,将相应的核心及延伸技术产品大力推广到路外广阔的市场空间去,同时深有远见地储备有前途的产业,奠定长远发展的基石。

在城市轨道市场,2002年,株洲所自行研制的TGF4A型直流1500伏地铁辅助变流器,在香港地铁469台辅助变流器(SIV)的国际招标中战胜多家国际知名公司一举中标,合同额达7000万元。这是香港地铁公司与内地企业签订的最大的一笔定单,也是株洲所地铁设备第一次整机大批量出口到海外市场。一年后,再次在香港地铁应急通风电源项目招标中一举夺得了1200万港币的合同。联合日本三菱,力挫多家跨国公司,在天津地铁一号线100台牵引系统项目招标中成功中标,合同额近亿元。

在电动汽车方面,株洲所作为湖南省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部 “十五”期间的重大科技电动汽车专项“863”计划,承担了“燃料电池客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燃料电池客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燃料电池轿车DC-DC变换器”、“燃料电池轿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纯电动客车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等5个“863”重大专项课题攻关,成为全国承担电动汽车“863”项目最多的单位。目前,电动汽车已经成功进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广州电车公司签订了样车供货合同,为中通、安凯、厦门金旅、三湘美的等国内主流客车厂开发出系列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与北京交大合作开发出充电机和电池管理系统产品,吹响了全面进军电动汽车市场领域的号角。

在风力发电方面,2006年列为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和湖南省风电产业核心企业,现有员工40多人、博士4人、教授级高工7人。研制出1.2兆瓦永磁直驱风机变流器及控制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并与金风公司(国内最大风力发电公司)签订批量供货协议,进入1.8兆瓦直驱风机整机制造项目后续完成阶段,本年投入运行。在株洲田心高科技园,与株洲相关风力发电装备配套厂家合作,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在工业变流方面,与相关单位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十一五”特高压输电重大专项,电气化铁道有源滤波器进入国家“863”计划,10kV/1.6MW高压变频器是国内电压等级最高的变频器,向哈尔滨电机厂提供国内功率最大的电机变频实验电源系统,形成了高压变频器、高压软启动装置、动态功补装置、大动率变流器四大产品。

民用产品市场和海外市场也是株洲所实现突破的重要方向。株洲所坚持“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以部件为主、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以系统为主”的工作方针,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高分子复合材料、传感器产品、功率半导体元器件、印制线路板等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相关产品已经出口到印度、巴西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

走出两条钢轨,株洲所实现了发展思路的突破,突破了技术、突破了市场,获得了勃勃生机,踏上了更快速的发展道路。

创新,推动跨越发展

从计划经济条件下势单力薄的单一专业的株洲所,到今天名扬铁路内外、享誉国际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株洲所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无不发端于改革创新,也无不得益于改革创新。

1984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还在酝酿之中。株洲所就率先在全国大院大所中进行改革,主动放弃国家事业费,打破铁饭碗,不吃“皇粮”搞“自给”,走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路子。从科研的选题、立项到新产品的试制、生产,均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使科技成果不再成为资料室里的珍藏品,将观念从“重知识拥有、重成果学术水平、重成果奖励”彻底转变到“重知识贡献、重成果产业水平、重知识产权”上来,一切围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做文章,一手抓科技开发,一手抓试制生产,从单一的纯科研型向多元的科技企业型转变,形成了“科研——生产——效益”的良性循环。据统计,1988年株洲所销售收入就达2200万元、净收入400多万元,比改革前的1983年分别增长4倍和2.5倍。

1992年,株洲所又创造性地提出了“稳住一头”保科研、“放开一片”办产业,走科工贸一体化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思路。在“稳定一头”的工作中,制定了一系列激励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加强了对电传动系统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破除了30年一贯制的管理机制,推行了适合科技开发的矩阵式管理模式。在“放开一片”中,实行“一所两制”,注册“株洲时代集团公司”第二名称,打破体制樊篱,发挥科技优势,先后在深圳、宁波、上海、株洲等地创办了12家二级科技企业,形成了“大雪球”与“小雪球”协调滚动发展的新格局。1999年株洲所实现销售收入4.64亿元,其中12家二级企业销售收入共2.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7%和68.4%。

2000年以来,株洲所逐步完成整体改制,成为中国南方、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共同持股的科技型企业。面对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株洲所自加压力、寻求突围,开始了以“十年转换工程”为标志的中华品牌交流传动核心技术研发及其产业的开拓。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企业运行机制,通过聚零为整,推行事业部的运行模式,将内部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精简内部决策、管理流程,实现人财物管理、经营权有机结合,走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打造资本运作平台,在2002年和2006年相继成功进军A股市场和H股市场,极大地拓宽了融资渠道,步入了资本扩张的良性轨道,为株洲所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为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株洲所根据课题源于市场、开发、中试、产业化,再回到市场的循环运作规律,建立起由3个层次构成的灵活高效的技术开发体系:核心层为开放式的科研开发中心,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深入开展基础研究特别是开展交流传动与控制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加强系统和部件的仿真研究,加强试验体系的建设,为长远项目研究和核心技术、关键工艺、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应用层为各业务单元,围绕核心技术的多元化拓展直接面向市场,从事新产品的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改进,同时各生产车间积极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活动,重点解决成本和质量问题;上游层是合作层,充分利用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