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意愿强烈,但处境和态度各异
今年以来,联合国方面出台了多份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报告,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最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
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倡议下,联大9月24日举行了气候变化高级别会议,会议针对未来气候变化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何应用相关技术以及如何在减排问题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帮助等等。10月3日,第六十二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辩论会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来自189个国家的代表先后就气候变化、安全、发展和联合国改革等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阐述观点。
全球气候变化是重大的环境问题,攸关各国的国计民生,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的共同繁荣。为了应对其带来的挑战,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加强多边合作。国际社会现今正在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努力协调各国立场、整合各国资源、照顾各方利益,为应对今后几十年的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在此次联大会议上,虽然各国代表就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交换了看法,都表达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强烈意愿。但是,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上,其处境和态度却存在较大差异。
一方面,发达国家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但关注气候变化的态度差异较大
IPCC的研究报告表明,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能源消费排放的温室气体积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所以发达国家是导致目前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但由于这些国家掌握了先进的环保技术,而且处于工业化较成熟阶段,经济发展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同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目前欧洲热情最高,欧盟已经看到气候变化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对采取行动比较积极。欧洲国家提出必须在2050年之前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一半,把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范围内。加拿大和日本也非常赞成欧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而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步伐太慢。就任之初即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布什总统未出席这次联大会议,国务卿赖斯也只表示仅靠现有技术无法同时满足世界能源需求和控制排放,世界需要一场技术革命。为此,德国和丹麦批评美国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进展很小、步伐太慢,并认为美国国会应该加速有关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立法工作,以使美国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减缓全球变暖趋势。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深受气候变化之害,但经济发展迟缓,环保技术缺乏,亟须援助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受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之害,有改变目前环境状况的愿望,但受到经济发展迟缓和环保技术缺乏的制约。为此,77国集团、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代表在联大会议上表示,发达国家只有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才能制订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和战略。有相应环保技术和经济能力的发达国家应带头大幅度减排,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的环保技术。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积极制定应对策略,大力采用新的环保技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为了寻求达成美国早先提出的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战略,美国总统布什近日召集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华盛顿举行气候变化会议,中国、印度、日本等国以及联合国和欧盟都应邀派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美国呼吁以清洁能源技术应对气候变化
强调技术,布什发表气候变化新政策
由美国政府召集的“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 (Major Economies Meeting on Energy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9月27日在美国国务院召开。来自16个国家以及联合国、欧盟的代表出席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与会国家代表了世界上最大的几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以及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
美国政府希望这次会议能对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达成一项协议,同时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鼓励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而且,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都强调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指出美国政府会非常严肃地对待该问题,同时呼吁与会各国要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领导作用,大力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
排放降低,美国展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姿态
美国去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降低,这使得美国在这次会议中有资本号召其他国家达到类似的目标。非常有趣的是,布什在会上提到了今年早些时候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研究报告,并引用了该报告的一个结论,即全球气温在不断上升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后果。而在2001年3月28日,布什政府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还不清楚。
美国政府对气候问题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对此,欧洲方面表示欢迎。在前段时间的G8会议上,布什就表示要同其他国家一道来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德国环境部长认为:“几个月以前他们从来不讨论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的这几个字没有在他们任何一位官员的口中出现。”强调对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是布什政府一直坚持的立场。但是,从布什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布什政府反对《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目标的观点没有改变,他表示美国将会通过一种“不会破坏经济增长或危及人们更美好生活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为此,世界各国在表示欢迎其表态的同时,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首先,发达国家质疑美国的自愿减排提议。美国仍然反对强制性的减排措施,布什强调“每个国家都将制定他们单独的减排战略”,而环境专家和政治家们认为这些措施是必需的。欧盟代表表示,“到目前为止,自愿减排并没有让我们达到我们需要的目标水平”,而欧盟坚持必须在明确布什的计划如何与巴厘岛论坛结合后,才会同意将来的议程和会议安排。
其次,发展中国家认为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虽然积极,但实质仍然没变。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代表指出,美国所谓的带头作用实际上是要将发达国家历史上的环境欠债一笔勾销,采取同样的标准,而不是《京都议定书》所通过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未来的国际合作中,由美国继续主导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专利,美国则可以在技术主导下继续垄断节能和减排的技术效益。
实际上,大部分观察家也认为,在美国新总统上台之前,美国的能源政策不会有什么大变动。美国国家环境信托基金会(National Environmental Trust)主席克莱普(Philip Clapp)指出,自布什掌权以来,类似的会议从来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即使美国政府真的想采取实际的减排行动,在参众两院,强制性减排的法案也几乎不会得到通过。
最后,一些国家质疑美国想抛弃《京都议定书》,另起炉灶。一些代表认为布什想破坏各方为巩固《京都议定书》所作的努力,用一个基于自愿原则的、不牢固的协议取而代之。《京都议定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京都议定书》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共同行动的一次成功尝试,自从2005年2月生效以来,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美国选择召开这样一次会议,一个目的就是想影响即将召开的对第二阶段承诺期的谈判。尽管会议期间美国代表澄清,美国并不是要“取代”联合国框架,但这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
减排趋势不可避免,美国国内主动采取行动
与美国政府对减排刚刚显示出的积极态度相比,美国国内减排呼声不断,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他们呼吁美国不能再错过第二个气候减排承诺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9月24日也表示,因为忽视温室气体减排,美国丧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在欧洲,基于京都议定书所建立的碳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
首先,许多美国的大公司攻击美国政府的气候政策,呼吁采用经济手段应对气候变化。包括通用汽车、通用电气、杜邦等著名企业都加入了名为“美国气候行动伙伴”(US Climate Action Partnership)的组织,呼吁采用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的手段来解决温室气体的排放,寻求采用经济手段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60%~80%。相对于美国政府,这是一个相当积极的目标。而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这些公司的领导相信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而对于商业本身而言,他们需要确定长期的碳减排成本,以便现在就可以进行规划。因为如果减排成本很高,建造新的火力电厂就会无利可图,他们就会转向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其他非化石燃料。
其次,美国部分州政府出台减排法案,以实际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显得与联邦政府的做法“格格不入”,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与联邦政府步调一致,而是摸索出了适合本州情况的环保减排道路。加州2006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总量控制法案—《全球温室效应治理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20年加州主要工业(如电厂、石油炼制工厂、水泥厂等)减少约25%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美国其他一些州政府也纷纷表示愿意仿效加州做法,通过立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些都与美国政府这些年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不合作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最后,美国国内区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场已逐步兴起。美国东部的一些州正在建设一个区域性的碳排放市场,而作为位于芝加哥的一个排放贸易市场的一部分,一些美国企业已经同意自愿限制它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市场将于2009年开始温室气体信用交易。
中国将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由于中国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未来排放增长潜力巨大,因此,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我国对气候变化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并没有减排承诺,但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狠抓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和计划生育,增强在农业、自然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