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读书带来信仰的力量

2008-3-6 13:34:58
来源:科学时报/姜炯




米逸颖说,倒退几十年,自己也算得上是个文学爱好者。那时候不仅常能拿出时间来读书,而且时不时写些“豆腐块”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但是这几年看书的时间少了,阅读的结构也不同以前。“你看看,最近买的这些书,全是业务上的。”从医多年,米逸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也许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敢说自己什么都可以治,可到了我这个年纪,反而没有那么足的底气。毕竟有许多问题是中医还没有解决的,所以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关注专业里的新东西。”

前不久,米逸颖同近几届的政协委员相约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铁凝是义务讲解,到了她的相片前,她还开玩笑‘看,美女作家!’”说起这件事,米逸颖兴致勃勃。馆内介绍的一位位现代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唤起了她对过往的回忆。“他们的书我差不多都读过。但这没什么特别的,我们上学的那个时候,阅读是种社会风气,可能也和消遣的方式缺乏有关吧。像《青春之歌》、《红日》、《红旗谱》,我们看的都是原著,你们年轻人都是通过电视看的吧?”在那样全民阅读的风气下,人必然受到书中精神的感染。“前不久,贺敬之来北京医院看病,我就跟他说‘您的作品影响了我一辈子’。确实是这样,他和他夫人柯岩的书,《雷锋之歌》、《寻找回来的世界》,影响了我们那一代人。”

当人人都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从小读书,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形成。“我们那时候,把书中触动自己的文字大段大段地背下来,你们可能都无法理解了吧?你们现在还这么背书么?”米逸颖问了个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试想,如果不是学校考试的要求,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会背书呢?如今社会风气的浮躁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损人利己的行为也无法杜绝。“都说好人难做,我就觉得从那种风气走过来之后,做坏事反而很难。”她说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早年,周而复来北京医院看病时,米逸颖曾问他怎么写出那么多的故事,那些事是不是都是他自己经历过的,周而复只是说,多写就写出来了。米逸颖说:“所以我觉得创作是需要天才的。构思自己没有经历的故事还能不让读者看出破绽,是天才。”出乎意料,年过半百的米逸颖对王朔早期的创作还很欣赏。她认为比起前人的拐弯抹角,王朔把很多道理讲得直截了当,而且非常透彻,这给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带来足够大的震撼。更加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米逸颖也看过一些时下流行的网络小说,但是她却表示看不懂。有趣的是,王朔现在也在写网络小说了。

米逸颖还有收藏连环画的爱好,和很多知名的“连友”略有不同的是,她不完全出于年轻时对连环画的情结。“廖梦醒病重的时候,长期卧床,身体很虚弱。我发现她经常会拿出相册翻看,这启发了我。”如今工作繁忙,加上年龄的增长令她看起字书来眼睛越发吃力,对于一些没看过的作品,连环画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好选择。近来她刚买来一套新出版的连环画,价格足够贵,质量却不敢恭维。“看了一段时间,书页都散了。我还找书店去换,人家说都这样,您也甭换了。”当提及时下流行的彩色绘本的时候,她显然更加钟情黑白的连环画。她说连环画的画面看似简单,实则很具功力,好多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她就有一套收藏就是出自丰子恺先生的手笔。如果同时有连环画和“花里胡哨”的绘本,她说肯定会去买前者。

关于大众审美的习惯的改变,米逸颖举了个例子。当年电视剧《渴望》和《围城》同时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前者引发了万人空巷的轰动,后者却只在知识分子当中引起关注。“实话说,《围城》的艺术水准要比《渴望》高得多。我看过原著,钱钟书不动声色地将知识分子描绘得入木三分。这很像钱钟书的性格,他是个不吭声的人。”可惜《围城》的播出和《渴望》撞了车,胡同里的家长里短明显更能引起大众的共鸣。真正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只能是代表大众的东西。当时知识分子还是少数,不能代表大众的审美取向,何况《渴望》中也有涉及知识分子的内容。由此引申,米逸颖又举了个例子,至今方兴未艾的大众医学普及类书刊,包括广告,让大众掌握了不少中医的专业术语。“现在很多重要广告打着中医‘扶正、培本、祛邪’的旗号,其实水分非常大。但是这些概念本身是没有错的,这些广告起码让大众了解了这些概念,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可图书界开展多种活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见,这些通俗的手段对中医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米逸颖相信,文化产业的繁荣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她说,读书给人以信仰,这是国民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