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北航一号B”探空火箭 不负众望圆满成功

2008-6-19 13:27:36
来源:科技日报/赵凤华 邓怡




“3,2,1,点火!”2008年6月1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令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学生王虹玥按下了电子点火按钮。

  继2006年11月1日“北航一号”―――我国第一枚完全由北航本科学生独立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后,今天,“北航一号B”探空火箭又承载着大学生新的梦想飞向蓝天。火箭全长2.5米,箭体直径0.18米,发射质量90千克,发射高度10000米(发射仰角80°),有效载荷质量10千克。此次飞行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火箭的分离回收系统,将测量仪器发射到10000米左右高空测量大气平流层参数,并进行有效的回收。6分钟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分别在距离发射点6.5公里和2.3公里处找到了火箭分离后的发动机残骸以及有效载荷部分,相关数据成功采集,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听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领导宣布:“‘北航一号B’探空火箭发射分离回收圆满成功!”时,项目组的学生们百感交集。这枚探空火箭凝结了宇航学院14名学生近两年的心血与智慧,显示了北航人不断追求的精神。2006年“北航一号”的成功发射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鲜花和荣誉摆在这些大学生面前,但是他们深知,“北航一号”美中不足。2006年11月,宇航学院在“北航一号”的基础上,启动了“北航一号B”探空火箭的学生研制计划,几名“北航一号”的老成员带领刚刚保研的几名大学生再一次参加到项目组,他们被划分到火箭总体、动力系统、点火控制系统、分离回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地面发射系统六个不同部分的岗位。

  近两年里,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改进火箭各个部分的设计方案,重新设计研制分离回收系统。他们连续几个假期都打地铺住在学院的会议室里,独立思考、潜心研究、突破常规、大胆设计,一张张设计图纸,一场场地面试验,一次次艰难改进……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艰辛。

  负责分离回收系统的同学深有感触地说:“火箭的整体设计需要掌握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工程实践知识和经验。我们组的电脑设计图合成完毕以后,在老师和专家指点下,不知改动了多少次,真正体会到根据理论设计的东西跟工程实际离得很远。”

  项目组成员张晓天说:“最初火箭的分离回收系统存在问题,我们的心情有些沉重。然而,这也使我们获得了更多成长的动力,激发了我们进一步攻关克难的决心。大家一起坐下来分析故障原因,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元器件上,由于考虑成本因素选用的都是民用元器件,虽然地面试验可行,但在火箭飞行时高过载的恶劣环境下,很有可能失效。因此我们在分离系统做了科学的改进,此次的电子元器件我们采用了军品,并且做了大量振动冲击试验。我们还改进了分离系统触发延时方案,采用两种方案并行的方式,一个是电系统方案,增加了减震隔震的措施,同时还有一个并行的备份的火工延时方案,两个方案只要有一个启动成功,分离就可以启动。”

  看着学生们脸上胜利的喜悦和难掩的疲惫,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国飙感叹,学生们为了此次飞行试验,这两年来彻夜奋战、废寝忘食,能取得这么圆满的成功太不容易了。学生们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全程参与大型科研项目,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试验过程中一次次无论成功或是失败的经历,对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