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说是探讨络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辨证治疗的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研究络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特点及病机演变过程,对建立络病发病学及病机学具有重要意义。络病的内涵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络病的外延同时包括导致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变化。
重经轻络致络病理论研究滞后
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0年中医学术创新及其带来的治疗方药的发展成为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但20世纪中医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由于中医发展史上重经轻络的影响,加之络脉庞大繁杂以及历史环境条件的限制,使得络病理论体系未能系统建立,故清代名医喻嘉言《医门法律》曰:“十二经前贤论之祥矣,而络脉则未之及,亦缺典也。”清代叶天士亦曰:“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机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症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与过程,科学界定络病概念内涵及外延、系统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辨证治疗规律、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对于推动络病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促进中医学术发展、提高现代多种疑难性疾病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络脉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经脉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干,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络脉遍布全身,是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把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络系统。
络脉遍布人体上下内外,沟通联络脏腑百骸,形成外(体表阳络)—中(经脉)—内(脏腑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和常度敷布渗灌气血,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络脉结构、循行与功能特点与经脉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形成其发病及病机演变的特异性。络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病邪传变的通道,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理变化。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并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完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因此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久病久痛,脏腑气机紊乱,或气血耗损无以荣养络脉致络虚不荣;或气结在经,功能失调,久则入血入络,伤及形质;此外亦有内外各种因素造成络脉损伤,导致络气阻断不通或脉络破损出血。可见由于络脉的结构、循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络病理论为络病新学科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我们开始络病学说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研究,并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该课题研究中提出络病学说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的统一性研究络脉理论,系统探讨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概括其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和久瘀入络的发病特征,提出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阐明八大基本病机变化,创立络病辨证八要和“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归纳传统通络药物,按功能重新分类,提出络病证候和脏腑络病辨证论治,使络病学说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2004年11 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该课题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按照中医学术的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该项研究获得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课题鉴定基础上编写出版了首部系统论述络病的理论专著《络病学》,并于2005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一等奖。据此编写的《络病学》教材作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于2006年9月25所医学院校开展课程,这对于培养络病学理论及其临床研究的梯队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了国内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络病实验室。在十几年的络病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专家群体,发起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搭建络病研究的专家平台,推动络病学新学科的建立和深入发展。
自主创新 实现中医药产业化
纵观2000年中医药发展史,体现了如下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学术发展为主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医学与药学不可分,开放兼容促发展。尽管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临床及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毋庸讳言,中医药的学科规律未得到重视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中医教育与临床脱节,片面强调中药现代化而忽视中医学术发展对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如何吸收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加快中医药发展尚未形成共识。
在全世界普遍倡导复杂性科学与系统性科学的形势下,中医药学有别于西方医学还原思维方式的整体论,已经成为后科学时代的基础方法论,中医药学原创性理论体系及治疗方药的整体优势将日益彰显。在过去的50年中,依靠国家制定的各项支持政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尤为薄弱,使中医药学这一战略资源并未形成我国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遵循其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需要加大对中医药学原创性基础研究的支持,逐渐建立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研究的评价体系,以学术创新带动中医药产业化,形成国际认可的现代中医药规范体系,力争使之成为世界传统医学的标准规范,不断加强中医药知识保护以保障中医学术创新并带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顺利发展。
作者简介:
吴以岭,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北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