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圈知识脉络 相似性检测

北京:绘制全球创新资源图

2011-8-24 09:55:38
科技日报




原本是“被动打工”,如今是“平等合作”。

    在靳晓明心中,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中国的角色正在转变。

    作为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体会颇深:近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这样的平等合作,涉足更广泛,形式更多样,内涵更深入。

    “过去,专家从国外带点种子、带点信息,就算是国际合作了;现在不同了,有出有进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政府间合作框架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

    这样的感受与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龙不谋而合。

    在2011跨国技术转移北京论坛上,作为主办单位代表,朱世龙感慨:“论坛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全球创新资源搭建了合作平台,打造了一个让世界认识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生动窗口。”

    从“被动打工”到“平等合作”,北京正在绘制全球创新资源地图。

    从边缘到中心:北京成国际技术转移枢纽

    “你是日本人?台湾人?香港人?”

    20年来,每每与外商合作,北京数码视讯科技公司品牌总监赵庆松,多被以这样的顺序询问。

    在得知赵庆松来自“中国大陆”后,不少外商仍不罢休,“你们也能出来吗?”

    彼时的经济实力,难以使中国成为国际合作的主角。

    赵庆松般的辛酸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不同了。全球经济重心正在东移,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全球研究和创新的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

    依托科教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北京初步成为我国国际科技交流的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的枢纽。

    “外商开始主动找中国公司进行合作了。”长期身处国际科技合作第一线,赵庆松敏锐捕捉到这样的信息。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数码视讯的出发点是“寻求不同的利益点”。在赵庆松看来,这非但不会形成恶性竞争,反而促进了双方的协作,“分享共同的市场,在技术上实现互补”。

    中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角色的转变,让数码视讯获益匪浅。

    自2007年拓展海外市场以来,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同时,数码视讯积极和国外优秀的研究机构、企业、运营商等机构展开国际合作,在美国、巴西、新加坡、日本、印度等国均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

    “2010年,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资助150万元,我们和新加坡科技局(A*STAR)直属新加坡信息通信研究所进行对等网络中流媒体的数字版权管理系统研究。2011年,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资助352万元,我们与中国传媒大学、日本NTT电子株式会社进行高清交互三网融合接入平台的国际合作研发。”在赵庆松看来,“数码视讯奉行‘不竞争性合作’,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机构之间可以有较好合作。在共同利益前提下,就双方的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生产测试等方面,容易形成合作意向。”

    从边缘到中心,北京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取得了新的进展。截至2010年底,北京累计引进海外归国人员超过10万人。2010年,在北京工作3个月以上的外籍专家近2万人,全市技术进出口合同成交额584.6亿元,是2005年的7倍,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7%,国际专利申请(PCT)数量达1272件。

    从被动到主动:国际科技合作“路线图”悄然成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训诫。

    7月上旬,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一行人,往返于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调研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现状。

    调研组发现,在北京,一张跨国技术转移的“路线图”正悄然成型。

    北京市科委,分类梳理各重点领域的创新资源及国际合作需求,并梳理形成了北京重点领域国际需求目录,该目录汇编了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节能环保等5个领域的180余条需求信息,并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开展跨国技术转移工作的重点及方向。

    “我们要编制一个地图,把全球的创新资源都标示上去。”朱世龙说,“全球创新资源地图,是围绕北京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需求,通过拓展各种国际合作渠道,明确了符合北京市重点发展方向、有合作可能与意向的人才、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创新资源在全球的分布。”

    从被动到主动,北京“十二五”时期国际科技合作思路已然形成:

    加快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集中力量建设好中关村人才特区,落实“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等各项计划。

    推动北京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开放。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地区总部,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研发机构、并支持其本土化。

    建设北京跨国技术转移集聚区。加快“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一批中外合作的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创新孵化中心的建设。

    搭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围绕重点产业绘制全球创新资源地图,积极与全球有影响力的机构合作,组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着力培育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动北京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参与中俄科技合作、中美能源合作等各类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合作研发或引进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