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莘明
8月20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所属大连船舶重工建造的11万吨成品油船27号船顺利交工。这种被国内外航运界誉为“中国大连型”的成品油船至今已批量承接40艘,建造周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中船重工坚持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船舶经营生产走向国际化、大型化
近几年,该集团公司实现了造船主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船舶开发实现新的突破。
4月30日,中船重工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作为联合卖方,与新加坡百国盛环球私人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了4艘38.8万载重吨矿砂船建造合同。该船是目前世界上同类产品中最大的环保型船舶,由渤船重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主尺度为:总长360.6米,垂向间长345.6米,型宽65米,型深30.5米,设计吃水22米,续航力25000海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造船史上承建的最大船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散货运输船。
通过自主创新,中船重工船舶经营生产的国际化、大型化、批量化更加明显,系列化、专业化逐步形成。目前该集团公司建造的船舶中超过70%是出口船,而且多数为国际知名船东建造;38.8万吨矿砂船、32万吨超大型油船(VLCC)、18万吨散货船、6600箱集装箱船、305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大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成为集团订单主力,平均单船吨位已经由去年底的6.5万吨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10.8万吨;超大型油船、11万吨成品油船、海洋石油平台等主力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订单都已超过30艘,其中,4250箱集装箱船达到48艘;油船已形成从超过30万吨到3万吨共十多个系列,散货船、集装箱船、多用途船等也都形成多个系列,生产的模块化、专业化使得造船越来越像造汽车一样实现流水作业,建造效率大幅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建立在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的基础上。
中船重工集团所属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造船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元,居国内第一;今年上半年手持订单居世界第四。今年1—7月份,中船重工承接船舶订单创历史最好水平,目前手持订单任务已安排到2010年。
配套设备实现升级换代
放上0.1克的砝码,1米长、10余吨重的铁臂就相应而动;接触面积只有头发丝粗细的支点,却能承受15吨的重量。
中船重工七W四所研制出的新型扭矩标准装置就是这么一架巨大而精巧的“天平”。它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大扭矩量值传递的空白,而且还是目前亚洲量程最大、国际上超大量程装置中测量不确定度最优的扭矩标准装置,该装置精度比国外同类装置精度提高了一倍,达到了0.05%。
在造船快速发展的同时,配套产品研发和制造取得了同步快速发展,一批关键船舶配套设备实现了升级换代。上半年,中船重工建造的新型船用主机长15.6米,高12.4米,缸径900毫米,自重达1253吨,仅机内的一根曲轴就重211吨,专门为满足大型集装箱船对高航速要求设计,单机功率达5万马力,是国内建造功率最大的主机。建造交工并装备在超大型油船上的船用主机,结束了我国超大型油船大型主机依赖进口的历史。上半年建成投产的船用曲轴厂已累计承接大型船用曲轴115根,并已成功交付4根,有效缓解了船用低速机曲轴的瓶颈制约。锚机、舵机等主要甲板机械实现了自主设计和制造,并已成功地为国内三大主力船型提供配套。
有效提升造船核心竞争力
中船重工之所以能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有效提升造船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因素。中船重工集团在发挥旗下28个科研院所优势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军品技术中心、民船设计研究中心、科技投资公司等平台,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适合集团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新船型开发和主力船型优化设计,在超大型油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环保型散货船等的研制生产方面取得明显成绩。
2006年与2000年相比,中船重工总资产、经济总量、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六年翻两番,在今年国家质检总局评选的“中国名牌产品”船舶行业三个产品中,中船重工两项产品榜上有名;申请获得国家专利以及发明专利的数量,连续两年在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名列第一;在新近公布的中央企业2006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榜单上,中船重工连续三年被评为A级。正如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总经理李长印所说,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集团公司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也必将为实现集团公司创建国际一流船舶集团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