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8 08:41:55
科技日报
延 伸 阅 读 |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近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成立,这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在我国内陆设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标志着中国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将全面铺开。
武汉是继去年建立宁波和青岛两个近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之后的第三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海疆、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水下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已连续多次在东海、南海开展古代沉船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抢救工作,武汉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内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纳入国家层面。
据介绍,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只有20年但发展迅速。“十一五”期间,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得到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为构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整体布局,2009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针对近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先后成立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和青岛基地。近年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已连续多次在东海、南海开展古代沉船的考古调查和文物抢救工作,取得广泛社会反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曙光说,武汉位于中国南方古代水上交通网络的中心,汇通长江和汉水、勾连洞庭与鄱阳,可以有效辐射长江上、下游水域和河南、安徽、湖南、江西等周边省份。1997年在武汉进行的中山舰整体打捞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内陆水域的水下文物保护。武汉基地成立后,将根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布局,有步骤地开展内陆水域水下文物调查、发掘和出水文物保护等相关学术研究以及专业人员培训工作,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在湖北丹江口水库展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京ICP证:010071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学术资源发现服务系统[简称:万方智搜]V1.0 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255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