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嫦娥一号”的跟踪遥测工作将首次与国外合作,“我们与欧洲航天发射中心合作,共同跟踪遥测‘嫦娥一号’。此外,在北京、上海、新疆喀什、山东青岛等地建立了观测站。”
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昨天介绍,“嫦娥一号”卫星将由我国统一S波段航天测控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所属厦门站、青岛站、喀什站,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及其所属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天文测量网(国家天文台北京密云站和乌鲁木齐天文站,上海天文台及其所属佘山站,云南天文台昆明站)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联合测控。
“嫦娥一号”卫星的测控出现3大难点:一是信号衰减大;二是卫星对地面指令难以实时响应;三是地球自转使我国国土测控站一天最多只能跟踪卫星10小时左右。
另外,在“嫦娥一号”卫星任务中我国首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测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提供测控支持。
首次采用紫外线定位
赵小津介绍,月球探测卫星对地观测是两体定向,即太阳能电池板对日定向,观测设备和测控通信设备对地定向。而绕月卫星则是三体定向:太阳帆板对日,观测设备对月,测控通信设备对地。
三体定向问题要复杂得多。 “天线方向是最关键的技术,之前我国定位采用红外线敏感器,但月球大气稀薄,红外线不稳定,因此我们采用了紫外线敏感器技术,这在我国航天领域尚属首次。”赵小津说。
错过今天发射推至明年
赵小津介绍,此次发射要力争在窗口前沿——“零窗口”时间发射。此次“嫦娥一号”发射的窗口预留了35分钟,就是说从24日18时05分到40分的区段内,都可以发射“嫦娥一号”。
赵小津部长对“嫦娥一号”零窗口发射很有信心。对于“零窗口”的要求,谁也不能事先打包票,如果在18时40分发射,卫星燃料将要损失120公斤,这对总共只有1200公斤燃料的“嫦娥一号”是一个很多的损失,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寿命。如果由于特殊原因在这35分钟内火箭不能正常发射,只有取消发射计划,推迟到明年发射。
一年后变轨到100公里
“到一年寿命后,如果卫星还有燃料,就把卫星由200公里变轨到100公里,再接着运行,距离月球越近对月球的拍摄效果更好。”赵小津说,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在这个距离下,卫星看到的月球相当于在几米高空看地面一样精细。
火箭按载人标准设计
据介绍,“嫦娥一号”运载火箭的选择比以往的级别高,它的运载能力是按照载人航天飞船的标准来设计的。此次采用的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其发射成功率达100%,此次“嫦娥奔月”是其第15次发射。
新火箭铁定海南发射
赵小津介绍,将卫星发送到月球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火箭直接送到地月轨道,这需要大吨位的运载火箭,我国目前不具备这个能力;二是用火箭将卫星送入绕地球轨道,再利用卫星自身的动力,经过一次次变轨进入绕月轨道。我国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他说,目前,我国正在研制“长征5号”大吨位运载火箭,能直接将卫星送到地月轨道,目前“长征5号”正在进行方案的设计,发射场选择在海南。
“零窗口”
是指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不允许有任何延误与变更。“零窗口”是指发射火箭的“第一时间”也是最佳时间。